首页 > 清风苑 > 文化 正文

文化

一枝一叶总关情

稿件来源: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发布时间: 2025-04-18 10:05:30

  “一枝一叶总关情”出自郑板桥《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》:“衙斋卧听萧萧竹,疑是民间疾苦声。些小吾曹州县吏,一枝一叶总关情。”这首诗创作于潍县知县任上。寻常颇有诗情画意的风竹低语,却使郑板桥想到百姓疾苦,对此感同身受,夜不能寐。他深知自己是官职卑微的“州县吏”,但位卑又岂能忘忧国忧民?只要是与百姓的冷暖安危相关的,无论事之大小,都要放在心上。

  “一枝一叶总关情”,道出了对百姓深切的关怀与真挚的悲悯。来到潍县为官时,恰逢山东连年荒歉,郑板桥目睹大批灾民远离家乡,四处奔逃,内心忧虑如焚,下令开仓赈贷。有人劝阻,建议应先上报朝廷,郑板桥掷地有声回答:“此何时?俟辗转申报,民无孑遗矣。有谴,我任之。”在他的担当和坚持下,官府“发谷若干石,令民具领券借给,活万余人”。

  郑板桥一生同情百姓,重视百姓,指出农民“皆苦其身,勤其力,耕种收获,以养天下之人。使天下无农夫,举世皆饿死矣”。调任潍县之前,他在范县任职四年。“布袜青鞋为长吏,白榆文杏种春城。几回大府来相问,陇上闲眠看耦耕。”春种季节,穿着布袜青鞋的郑板桥,流连于垄上田间,与百姓共劳作。他关心农事,关心百姓温饱,百姓能春种秋收,过上安稳的生活,便是他的追求。

  郑板桥在山东先后为官十余年,离任之时,地方父老夹道送行,“痛哭遮留,家家画像以祀”。“乐民之乐者,民亦乐其乐;忧民之忧者,民亦忧其忧。”老百姓用最为朴素也最为真诚的方式,表达了最真挚的感情。

  “天地之大,黎元为先”。传统文化历来重视民本思想,勉励为政者一心为民,与民忧乐与共。历史上那些受人敬重、爱戴的官员,均心存仁爱、与民共情,能够感民之所感,急民之所急,解民之所忧。东汉张堪任渔阳太守时,兴修水利,开发良田八千余顷,亲自教民种稻,渔阳郡民为此创作了一首歌:“桑无附枝,麦穗两歧;张君为政,乐不可支。”明朝吕坤任职山西时,曾写下“悯其饥,念其寒,谁不可怜子女?肯推毫发与苍生,不枉为民父母”,阐明主政一方并非荣耀,是为责任,当为百姓谋福。清代知县高以永写下“吃百姓之饭,穿百姓之衣,莫道百姓可欺,自己也是百姓”,以此告诫自己和同僚,百姓为衣食父母,切勿欺压百姓,自己本也是百姓的一员。历史充分证明,谁能时刻谨记“利民之事,丝发必兴;厉民之事,毫末必去”,做到亲民、爱民、为民、利民、富民、安民,谁就能得到人民真心的拥戴。

  为什么人的问题,是检验一个政党、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。中国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政党,为人民谋幸福,为民族谋复兴,是始终不渝的初心使命。

  1926年9月,毛泽东在《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》一文中号召:“要立刻下了决心,向党里要到命令,跑到你那熟悉的或不熟悉的乡村中间去,夏天晒着酷热的太阳,冬天冒着严寒的风雪,搀着农民的手,问他们痛苦些什么,问他们要些什么。从他们的痛苦与需要中,引导他们组织起来,引导他们向土豪劣绅争斗,引导他们与城市的工人、学生、中小商人合作建立起联合战线,引导他们参与反帝国主义反军阀的国民革命运动。”

  “搀着农民的手”“问他们痛苦些什么”“问他们要些什么”,中国共产党就是这样“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”,一切为了人民、一切依靠人民,从群众中来、到群众中去,从人民中找到根基,从人民中积聚力量。

  1963年冬,风雪铺天盖地而来。在兰考县梁孙庄,焦裕禄走进一个低矮的柴门。这里住的是一双无依无靠的老人。焦裕禄一进屋,就坐在老人的床头,问寒问饥。老大爷问他是谁?他说:“我是您的儿子。”

  这是长篇通讯《县委书记的榜样——焦裕禄》中的一个片段。多年后,人们仍能清晰地记得这个细节,还有焦裕禄掷地有声的那句话——“当群众最困难的时候,共产党员要出现在群众面前”。

  1965年12月,为了采写焦裕禄的事迹,新华社记者穆青一行来到兰考,访问了几十位基层干部和群众。走到哪,干部群众都满含热泪叙说着焦书记——

  “那次暴雨下了七天七夜,焦书记一刻不停,打着伞在大水里奔来奔去,亲自测绘洪水的流向图……”

  “焦书记家里也困难,没条像样的被子,烂得不行了翻过来盖。我们县里补助他三斤棉花票,他就是不要,说群众比他更困难……”

  “焦书记得病的消息传开后,四乡八村的老百姓涌到县委,都来问焦书记住在哪家医院,非要到病房里去看看他……”

  一切为民者,则民向往之。焦裕禄之所以被誉为县委书记的榜样、共产党员的光辉典范,之所以深受人民群众爱戴,根本原因在于他始终与老百姓心相连、情相依,亲民爱民、无私奉献。密切党群干群关系,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,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优良传统,也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基。正是同人民同甘共苦、休戚与共的深厚情谊,凝聚起强大的力量,使党能够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,不断推动事业向前发展。

  作风问题核心是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。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:“加强作风建设,必须紧紧围绕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,增强群众观念和群众感情,不断厚植党执政的群众基础。”党的作风正,人民的心气顺,党和人民就能同甘共苦。要坚持不懈反对和克服形式主义、官僚主义,继续整治享乐主义、奢靡之风,防止发生因脱离群众而最终失去群众的现象。广大党员干部要带着热情联系群众、带着真情融入群众、带着激情服务群众,在作决策、抓工作、促落实等各个环节,都要贯彻党的群众路线,以优良作风把广大人民群众紧紧团结凝聚在党的周围。(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 郝思斯)

>>><<<